第三百七十一章 知君者,世代不绝-《诸朝陪我刷短视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清代文人邹涛在《三借庐笔谈》中说,蒲松龄为了收集奇闻异事,常在路边摆一个茶摊,过路的行人免费喝茶,让他们给自己讲故事,这为他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

    他所听到的一些奇闻趣事,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。

    其实,在那个年代,写并不被认可,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。

    而蒲松龄首先就要面对来自朋友的不解与质疑。

    当蒲松龄将《聊斋志异》的书稿给李希美看时,李希美觉得写得不错,但他仍奉劝蒲松龄“亲历公民”

    ,认为只有当官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。

    至于,等60岁退休之后再写也不迟。

    不过,铁了心的蒲松龄最终也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他倾尽半生,从青年到垂暮,乐此不疲,甚至纵使不成名,有阻碍也无所谓,还发牢骚说:“此生所恨无知己。”

    事实上,他曾经也有半个知己。

    蒲松龄曾在淄川毕家任教长达30年。

    其间,因毕家与王家交好,他结识了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王士祯。

    王士祯非常赏识蒲松龄,觉得他写的很棒。

    于是蒲松龄就单方面宣布王士祯是自己的知己。

    他鼓起勇气请王士祯为《聊斋志异》作序,想借着大诗人的名头蹭蹭热度,给自己的提高点知名度。

    如果能成,那将是不朽之盛世。

    然而,尽管《聊斋志异》看似描绘狐妖鬼怪,实则多含讽喻现实,触及时政禁忌,王士祯自然不敢公然称赞,更别说作序了。

    可面对蒲松龄真诚的请求,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。

    于是在回信中婉转回应:“故怨妇不朽,然想乃颇以文字轻薄,服愿取构所与文笔艳,活泼利益为之,未可知耳。”

    蒲松龄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王士祯为他破例撰写序言,可最终还是空欢喜一场。

    大诗人辜负了他。

    蒲松龄生前未曾显贵,作品也未能广泛传播。

    虽然有点名气,也仅限在家乡附近。

    以至晚年,他发出“谁知一事无成”

    的凄凉感慨。

    但正如他没有预料到自己后来竟会半生蹉跎,他同样无法预测百年后他的作品竟会风靡全球,成为经典。

    人们表面上对谈鬼说怪嗤之以鼻,但私下里却争相传阅。

    知名的抄本多达10余种,刊印版本更是不计其数,被誉为“刘波海内家有其书”

    ,甚至墙内开花墙外香。

    自19世纪以来,《聊斋志异》已被翻译成英、德等60多种语言,收录于全球各大百科全书之中。

    清朝时期能与之比肩的恐怕只有《红楼梦》了。

    《聊斋志异》不仅在文学方面大放异彩,在影视圈里也是常青树。

    近百年来,根据该作品改编的电影、电视剧超过70部,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。

    其中,《倩女幽魂》《画皮》等经典影片更是深入人心。

    康熙十八年的那个夜晚,蒲松龄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。

    他自语道:“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?”

    如今,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:知君者,世代不绝;知君者,五洲四海。

    【他身高一米八,腹肌人人夸,潇洒的文人#历史#小知识#历史人物】

    他身高188厘米,腹肌人人夸赞,写诗、弹琴、撸铁都不在话下。

    他是当时的顶流网红,人称“最性感的铁匠”

    ,但他早早退休,过上了我们最向往的隐居生活。

    他以身傲骨,临死前一曲《广陵散》将文人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他就是竹林七贤之首——嵇康。

    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无法选择,一个是家庭出身,另一个就是所处的时代。

    嵇康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,战争、瘟疫和灾害接踵而至。

   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,百姓生活无比艰难。

    魏文帝黄初四年(223年),嵇康出生于魏国谯郡铚县。

    他的祖先本姓嵇,后被改为姬姓。

    父亲嵇昭曾任治书侍御史,哥哥嵇喜曾担任江夏太守等职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