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麻秋得到战报后,立即亲自率领大军进攻谢艾。然而,取得主动权的谢艾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。麻秋丝毫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冲入了钱粮军队的伏击圈。结果还未正面开战,赵军就已混乱不堪。谢艾趁机发起总攻,赵军最终惨败而逃,被斩首五千多人。谢艾于战后因功被张崇华封为福伯。 永和三年四月,不甘心失败的麻秋再次率领大军进攻钱粮的战略要地呼延,身后还有两万多人的后继部队。张崇华得知消息后,立即任命谢艾率领步兵、骑兵三万人进军临河迎战。 此战,谢艾面对庞大的赵军并未选择正面硬碰,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巧妙战术。他深知麻秋性情暴躁,容易冲动行事,于是故意乘坐轻便的小马车,头戴白色便帽,击鼓助威。目的是以此激怒麻秋。麻秋果然中计,认为谢艾的书生装扮是轻视于他,便改变计划,命令装备黑色长矛的三千龙骧骑兵发动攻击。 谢艾的士兵见状大惊失色,纷纷劝他骑马作战。然而,谢艾却制造了一出疑兵之计。他镇定自若地走下马车,然后坐在地上指挥部署。这一举动使得敌军陷入疑虑之中,麻秋随即停止进攻,不敢轻易前进。 然而,在谢艾使用疑兵之计之前,他早已派遣大将张茂率领骑兵从小路绕到敌军后方,并在赵军观望之际发动突袭。赵军后路被断,陷入混乱。谢艾眼见时机成熟,立即命令主力部队全线出击,与张茂对麻秋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。最终,在谢艾的精妙指挥下,钱粮军队士气大振,大败麻秋,斩杀了敌军两位将领,俘虏歼敌共计一万三千余人。 战后,谢艾因功升任为太府左长史,获赏黄金五千两,布帛八千匹。 永和三年五月,麻秋又聚集了十二万大军,企图再次反攻,一雪前耻。他在侵占晋兴、广武等地之后,逼近钱粮。张崇华原本准备亲自出征,但被谢艾等人劝阻。于是,张崇华再次任命谢艾率领不足两万兵马前往迎敌。 此战,谢艾选择与麻秋正面交锋,但在此之前,他已利用地形优势在古浪的山顶以及村庄设下伏兵。这些伏兵行动迅速,在两军主力交锋期间不断袭扰赵军的侧翼以及后方,导致麻秋始终不敢全力出击。与此同时,谢艾还不断运用心理战术瓦解敌军的士气。 他利用各种渠道向敌军散布虚假信息,使敌军不知虚实。赵军的多次误判导致士兵斗志衰落。最终,在时机成熟之时,谢艾发起总攻。麻秋再次战败逃走,只能退入京城。谢艾班师返回途中,还讨伐了反叛的部落一万余户,共计斩首俘虏四千多人,夺得牛羊十余万头。 谢艾的三次大胜,为钱粮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和平时间。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智勇双全的品质,成为了钱粮政权的中流砥柱。 然而,谢艾的辉煌成就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嫉妒和排挤。他们纷纷诬陷谢艾居功自傲,图谋不轨。张崇华虽然对谢艾深具信心,但迫于压力,不得不将他外放为酒泉太守。 此后,张作谋夺权位,谢艾对此深感忧虑,多次上书张崇华,建议驱逐张作等人,并请求回朝辅佐朝政。然而,张崇华的遗诏却被张作等人截留,没有传达到谢艾手中。 永和九年十月,张崇华病逝。张作废黜太子张耀灵,自立为帝。他随即开始诛杀众多重臣以稳固王位,其中就包括名将谢艾。钱粮政权从此失去了最后的支柱。 【冷门的民族英雄,几乎孤军奋战坚守中原十几年#历史#小知识#历史人物】 这是一位名字并不响亮的民族英雄。在那个五胡乱华、强敌环伺的时代,他凭借着智勇双全和坚韧的意志,几乎孤军坚守中原十四年,并且数次击败强敌,三次赴洛阳。他便是晋朝末年的抗敌名将——李矩。 李矩生于公元240年,籍贯平阳。年轻时,他曾在县中担任小吏。后来,在护送离职县令前往长安的途中,他因机智处理途中的突发事件,得到了梁王司马荣的赏识。 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说明,但他被任命为衙门将,主要负责统领士兵、指挥作战。 这一职位不仅要求任职者机智勇武,还要能亲自上阵搏杀。这说明李矩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,应该在护送途中化解了某些棘手问题。 第(2/3)页